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市人大教科文卫民宗侨委员会      时间:2021-10-26

市人大教科文卫民宗侨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近期,在副主任祝红梅同志带领下,教科文卫民宗侨委员会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和委托自查等方式对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听取了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与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部分文旅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深入部分县(市、区)文化旅游单位和景区景点了解了我市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服务管理、宣传推介、市场运作等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2月,按照全省机构改革统一要求,我市整合原市文新广局(市版权局)、原市旅发委、原市体育局相关职责,组建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负责全市文化、旅游、文物、体育、广电等领域16项行政职能。

黄石现有A级旅游景区24家,其中4A级4家(仙岛湖景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东方山景区、雷山景区),3A级20家。旅行社65家,其中4A级1家、3A级18家。旅游星级饭店17家,其中4星级3家、3星级8家。旅游业从业人员1788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场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联合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2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西塞神舟会),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西塞神舟会、大冶石雕、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王贵舞龙)。2018-2020年,黄石市旅游总收入分别为90.3亿元、97.89亿元、54.17亿元。

(一)文旅融合规划不断优化。2019年8月,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任务。邀请国内知名文旅规划团队编制《中国 黄石 中国工业史诗策划》和《仙岛湖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规划》、《城市活力中央会客厅 黄石文体旅游城建设》等一批重点规划,进一步为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找准发展定位。2020年上半年,根据国家发改委下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编撰完成《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场工作方案》,得到国家、省发改委充分肯定,目前在全省7个市州中居于领先位置。

(二)文旅消费市场得到激活。连续举办四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累计吸引60多个国家近万名展商带来4万余件矿品精品来黄参展。去年8月份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以夜间经济和休闲消费为突破点,因地制宜制定提振旅游业解决方案,文旅部门积极帮扶文旅企业纾困复苏,已向旅行社暂退质保金308万元,同时向上争取旅游专项资金532万元、服务业疫后恢复发展资金8840万元。2020年8-12月份,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畅行黄石”文旅惠民活动,全市22家景区对全国游客免费开放,累计接待游客310.5万人,有力地推动黄石文旅业重振复苏。

(三)文旅市场管理持续规范。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整合资源,理顺执法管理体制,组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检查经营单位6600余家次,督促整改安全生产问题55个。按照省下放权力事项的有关要求,推进证照分离工作,出台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十必须十不准”,对涉及的168项办理事项不断优化审批工作流程,实现从原办件时限的20天为1天内办结,促进了文旅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重点打造城区15分钟文化圈,首批社区“城市书房”已经完成设计和选址,基本完成农村祠堂(祖屋)转化利用工作。先后推出楚剧《铜草花》、抗疫主题情景剧《只因为爱你》等一批文艺作品,原创红色采茶戏《龙港秋夜》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创造黄石地方戏参演新的突破。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龙凤山景区入选世界12个旅游减贫典型案例,天空之城景区荣获2020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精品目的地大奖”。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短板明显。我市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主体不突出,缺少主打的品牌核心景区和提档升级的旅游产品,目前仅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加之多业态融合发展不深入,缺少具有与地方特色相匹配的集文化演艺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接待场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部分景区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资源整合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影响了景区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全市A级景区仅24家,5A级景区仍为空白,我市虽然拥有不可多得的山水园林、红色文化以及世界级的矿冶工业遗产资源,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不足,旅游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各景区景点呈现散状化发展,旅游线路没有形成有效联接,无法满足游客感受我市独特文化的深层需求,旅游客源一日游比例较高,尚未把旅游“流量”变为“留量”,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有限。

(三)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和旅游融合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统筹事项多,与一二三产业都有广泛联系,需要政府、社会及招商引资多元化投入,而我市现有旅游项目的投资主体多以政府平台和公共财政出资为主,且大都是项目性投资和阶段性投资,民营资本参与投资的文旅项目数量偏少。2021年,市级财政预算旅游专项资金884万元,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差距明显。

(四)专业人才缺乏。我市在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保障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很难招到熟悉景区管理运营和文旅项目经理人等专业人才,此外,我市旅行社及景区导游从业人员学历和职称偏低,星级饭店中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甚少,这些都制约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及时研究制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文化旅游发展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结合的工作局面,将文化旅游发展成效纳入我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实现新的突破。

(二)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要做好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全域化布局、全要素配套的理念,精心组织编制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专项规划,并注重将其与城乡建设、国土空间、生态环保等各类规划有效衔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分步骤、有计划推动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具有黄石文化内涵的文旅品牌,推进“旅游+体育+工业+乡村振兴”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

(三)积极营造并不断优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软硬环境。要在不同层级的主流媒体加大对我市文化、旅游的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拓宽文化和旅游信息发布渠道。要依托现有矿冶文化、红色文化、山水园林等资源优势,挖掘独具特色的黄石文化底蕴,使其贴近并服务于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景区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各级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专项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我市文化旅游的门类。

(四)不断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人才体系和队伍建设。要把引进、发现、培养人才作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搭建我市文化繁荣与旅游发展的人才体系。要借力省内外智力资源,让更多人才为我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献计助力。要充分利用我市高校资源,引导和鼓励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黄石工作创业。要完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研学等方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要发挥基层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带头人作用,让传统文化助推旅游发展。